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徐志摩的嫡孙徐善曾先生写了本关于祖父的传记,2016年出了英文版,今年出了中文版《志在摩登》,传记的内容只有100多页,不算深刻,还算客观,珍贵的是里面有大量徐志摩家人的照片,徐志摩的第一个妻子张幼仪稍微有点圆圆脸,中年以后有点斯琴高娃的感觉,而后来爱上的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是瓜子脸。现在这个时代,林徽因和陆小曼之类的文艺青年其实很多,只是没有机缘出名而已,而张幼仪的博爱令人敬佩,世上罕见。

 

1.徐志摩的运气

徐善曾先生说,他们之所以没有像祖父一样做一名诗人,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是美国的移民,生活压力很大,学个理工科专业更好就业,他自己就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博士,其次,他祖父是非常罕见的天才,他们姐弟四人没有遗传到祖父的文学基因。

其实,到底有没有遗传到文学基因,这个很难说,徐志摩到了24岁才发现自己很喜欢写诗。运气的成分很大。

徐志摩的第一个运气,是生在了富豪之家,父亲是有名的企业家,有钱就有能力让儿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先后读了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美国的克拉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这样上大学还读不出名堂,简直天理难容。

徐志摩的第二个运气,是和他第一个妻子张幼仪结婚,张家也是名门望族,人脉很广,轻轻松松把徐志摩介绍给大名鼎鼎的学界大佬梁启超,拜他为师。梁启超鼓励徐志摩出国留学开阔视野,于是徐志摩先到美国,后到英国。在老师的引荐下,徐志摩在英国认识了中国的政界大佬林长民、英国哲学家罗素。林长民的女儿就是林徽因。通过林长民的介绍,徐志摩又认识了英国思想家狄更生,从而进入了英国文艺界精英的圈子。原来徐志摩在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狄更生鼓励他到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读硕士,国王学院的人文氛围让徐志摩非常惬意,同道之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文学艺术,追求着真善美,认为只有充分表达了自由思想和精神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浓厚的文艺氛围,才让徐志摩逐渐发现了自己写诗的天赋。

徐志摩回国之后,梁启超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讲学,安排徐志摩做专职联络人和翻译,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泰戈尔与徐志摩同进同出,受到万众瞩目。凭着梁启超的人脉和自己的名声,徐志摩主动被动地结交了中国文化界的很多著名人士,像胡适、梁实秋、凌叔华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团体,出版印刷了不少文学作品,包括徐志摩的三本诗集。如果没有这些著名人物帮着宣传,徐志摩即使写再多的诗,我们也不一定知道。

 

2.徐志摩与外国著名文人的交往

第一个名人,是哲学家罗素,他非常奇怪,从来没有写过什么著名的文学作品,竟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经说过,有三种情感支配了他的一生,一是对爱情的渴望,二是对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怜悯。徐志摩对此非常敬佩,当然最敬佩的还是对爱情的渴望。罗素一辈子就是在不断地结婚和离婚,每一次结婚都是因为爱情,每一次离婚都是因为曾经的爱情消失了。有一次旅行他遇见新的爱情,坚决要与原配离婚,可是当时的英国,夫妻要想离婚,必须有出轨的证据,罗素为了离婚,主动出轨让别人去抓个现行。为了爱情表现得这么勇敢彻底,对徐志摩人生观的冲击,可想而知。可是,罗素厉害的地方不仅是多情,还在于能够淡定地结束每一段没了爱情的婚姻,没有因为多情而把生活、工作搞得一团糟,他活到了98岁,著作等身,他写的书,涉及到数学、哲学、逻辑学、历史学,范围之广,令人惊讶。

第二个名人,是诗人泰戈尔,歌手朴树曾经写过一首歌叫《生如夏花》,歌名就是来自于他的诗。泰戈尔访问中国的时候,徐志摩当翻译很风趣幽默,又懂诗,一下子成了泰戈尔的忘年交,泰戈尔说,只需要与徐志摩接触,就能够知道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当他听说徐志摩和林徽因曾经恋爱却没有结果,非常感叹,因此还写了这样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诗人很会感叹。正因为泰戈尔特别理解徐志摩的痛苦,徐志摩也从心底里把泰戈尔当成老大哥,当中国激进的学生批评泰戈尔的思想只是代表旧世界所以对中国的发展毫无帮助的时候,徐志摩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维护老大哥,当着激进学生的面,他把泰戈尔比作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中国的老子、美国诗人惠特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诗人就是诗人,把泰戈尔比作这么多大人物,的确有些夸张,不过可以看出徐志摩和泰戈尔的交情的确不同一般。1928年,徐志摩去印度散心,和泰戈尔谈论诗歌和政治,叹息各自国家的命运,叹息归叹息,和知己在一起,徐志摩的日子过得非常逍遥自在,因此也诗兴大发,《再别康桥》这首著名诗歌横空出世。

可以说,徐志摩在罗素身上悟到了爱的真谛,在泰戈尔身上寻到了美的秘密。

 

3.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就是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的父母帮他包办婚姻,妻子是张幼仪,徐志摩嫌弃她不懂文艺、土得掉渣,曾经对她说:“裹残的小脚与西装礼服能配吗?”当然,张幼仪并没有裹小脚,徐志摩只是强调妻子的传统和自己的现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张幼仪认为,徐志摩出国前还没有那么看不上自己,基本上尽到了做丈夫的责任,出国后就像变了个人,不仅穿上西方的衣服,想法也变成洋人的了。

可以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基本上是被浪漫主义洗脑了,胡适曾经评价说,徐志摩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也就是对爱、自由和美的信仰。因为他逝世时候太年轻,没有来得及修正信仰。因为当时太信仰爱和自由了,所以张幼仪觉得他像变了个人,变得好像无情无义,张幼仪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徐志摩立刻写信要求离婚,他振振有词地说,要想改良社会、造福人类,必须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包办婚姻没有自由,为了尊重彼此的人格,必须勇敢决断,自由离婚,婚姻没有经过自由恋爱是没法容忍的。一个离婚的事情,徐志摩能够联想到造福人类,当然张幼仪是不信的,她觉得徐志摩离婚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崇高信念,就是害了相思病,想追求林徽因。虽然不信,张幼仪还是同意离婚了,同时逐渐成长为自强不息的伟大女性,她办公司、当银行行长,在自己家隔壁为徐志摩的父母买了一栋房子,照顾他们,以徐志摩父亲的名义接济债台高筑的徐志摩,徐志摩逝世后,给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寄生活费,全力促成徐志摩全集在台湾出版,在香港做慈善改善贫困儿童的生活水平。

至于林徽因,名门闺秀,喜爱文学,16岁的时候在英国遇见徐志摩,两人碰出了爱情的火花,不过最终她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门当户对的传统不太容易打破。在徐志摩依然不死心的时候,老师梁启超写信告诫他,沉迷于爱情的梦境非常危险,非常有可能颓废到不能自拔,梁老师的告诫是不是存有私心不得而知。徐志摩的回信也是不卑不亢,他说,追求爱情是追求良心的安顿、人格的独立,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林徽因结婚后生病的时候,徐志摩依然愿意去照顾她,这份多情让人感动。林徽因也记着这份感情,在徐志摩逝世二十多年后,她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她邀请张幼仪带着儿子来看看她,看到她的儿子,就好像看到了徐志摩。

最终,徐志摩找到的灵魂伴侣就是陆小曼。陆小曼懂英语法语、京剧、交际舞、画画、文学,的确是一代佳人,大家都被她的绝世风华所倾倒,张幼仪也认可其美貌与气质。陆小曼在认识徐志摩之前,已经是有夫之妇,丈夫叫王庚,他可不是土包子,在美国好几个大学念过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又到著名的西点军校深造,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回国之后在政界顺风顺水,就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妻子娱乐交际,于是请朋友徐志摩陪妻子消遣,结果消遣出了问题,徐志摩和陆小曼相爱了。王庚一开始很生气,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他写信给陆小曼说,夫妻能和睦就在一起,过不到一起就离婚,我们夫妻相敬如宾,虽然离婚了,还是朋友。信中他特别警告徐志摩,如果你对陆小曼不专一,有你好看!王庚面对失去爱情的婚姻,体面退出,令人敬佩。

于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证婚人是梁启超,他非但没有祝福新郎新娘,而是把二人狠狠教训了一顿,他说,徐志摩你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失败,陆小曼,你也是过来人,希望你从今以后恪守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误人误己,希望这是你们两人最后一次结婚。徐志摩似乎听进了老师的话,因为陆小曼结婚7个月之后便和别的男人鬼混在一起抽鸦片,徐志摩一忍再忍,并没有提出离婚。陆小曼买昂贵日用品买豪华衣服需要钱,身子虚弱看病需要钱,抽鸦片需要钱,徐志摩这样一个文弱书生为了成为她的提款机,不得不到处上课挣钱,身心疲惫,什么好诗也写不出来了。因为北京的人文氛围更加好,徐志摩更愿意到北京教书,陆小曼却不愿意一同前往,于是徐志摩不得不上海、北京来回奔波,为了省路费,舍不得坐进口飞机,经常坐危险系数极高的国产飞机,最终飞机失事。现在都说不作不死,如果陆小曼不这么作,徐志摩也许不会那么年轻就魂归蓝天。不过,徐善曾先生并没有这么责怪陆小曼,的确,夫妻之间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都不能轻易地责怪任何一方,徐志摩真是很会追求浪漫,却不太善于处理男女浪漫之后出现的各种矛盾,徐善曾先生也认为自己祖父在为人处世方面还是有些幼稚的。

 

4.徐志摩的象征

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徐志摩追求真爱的花边新闻,很多人误以为他的诗歌只是谈论爱情,其实人与自然的心灵交融、童真的救赎力量、爱情和美的永恒、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等等,都是他诗歌的主题,他一辈子都在歌颂人性的丰富和美好。不仅是歌颂,还有身体力行。

徐善曾先生认为,徐志摩忠于自己的信仰,真正活出了一个有意义的勇敢的生命。这就是徐志摩身上所蕴含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即使跨越千年,也能够在东方、在西方、在世界获得人性深处的共鸣。

那么,什么时候徐志摩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最充沛最自由的呢?第一次是和张幼仪离婚的时候,他一个人逃到剑桥大学,读书、写诗、看风景、闲逛、与志同道合的文人谈天说地。第二次是和陆小曼结婚之后不堪家庭的重负,逃到国外散心,依然是写诗、看风景、闲逛、与泰戈尔神聊。第三次是受不了陆小曼的堕落逃到北京,教课、读书、写诗,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孤身一人却乐在其中,享受着孤独的自足。

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一遇到生活实际的困难,就逃跑,他曾经说过,他恨庸凡、平常、琐细、俗,他爱个性的表现。人如果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一颗平常的心,不善于和琐碎作斗争,是不可能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这样的人就是文艺青年。如果徐志摩的粉丝最终都成为了软弱的文艺青年,徐志摩在天之灵应该会很失望,徐善曾先生说,他的祖父相信诗歌与信念的力量能帮助国民摆脱愚昧,使国民实现精神与思想自由,迈向摩登时代。

怎样才能实现精神与思想自由呢?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二十岁不狂没有志气,三十岁还狂的话就无知了。实现自由,首先要狂,然后再否定狂,当然,否定狂,不是把狂贬得一无是处,而是有意识地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继续狂下去。徐志摩的诗歌就是鼓励年轻人要敢于追求爱情和自由,要狂,如果狂到最后碰得头破血流怎么办?徐志摩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他逝世得太早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我们答案。不过,只要我们真心追求过爱情和自由,后来的人生必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在教育出来的年轻人,每走一步都算计得一清二楚,在他们眼中,爱情、自由、美,似乎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现实很奇怪,谁都知道徐志摩,但他追求的东西,都失落了。徐志摩逝世快90年了,距离他所期望的精神自由,似乎依然遥遥无期。

 

 

注:封面图片为《志在摩登》(作者:徐善曾;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封面,来自于豆瓣网

 

 

 

话题:



0

推荐

文庆

文庆

7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挑刺砖家——专挑专家的刺 E-mail:wqphil@126.com 微信公众号:zhuanyetiaoc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