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有人肯定地说,如今人们普遍不快乐,是因为缺乏信仰。
先生:更多的说教是这样的:只要心中有爱、怀抱希望、问心无愧、努力奋斗,人生一定很精彩。奋斗之后成功了,当然更精彩;奋斗遭遇失败,过程也是一种精彩。
童子:这很心灵鸡汤。但大家开始不爱听了,为什么?
先生:这种说教把心中无爱、失望绝望、混吃等死、躺平等等贬得一文不值,认为这些状态只会让人一步步走向黑暗深渊,不可能有好的情绪。
童子:说教者的意思似乎是,要想开心快乐,就听他们的。
先生:但并非每个人都阳光、乐观。对于自带抑郁气质的人,很难做到心中有爱、怀抱希望。尼采说,事业再成功也不可能让帕斯卡尔那样抑郁、多病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童子:就是那个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
先生:是的,他只活到39岁。人或多或少都有怨恨、绝望、颓废等等负面的状态。如果听那些说教者的,一定会想方设法避免这些状态。避免不了,就很痛苦。
童子:会认为自控能力太差,不成熟。
先生:刻意变得成熟,不一定是好事。弗洛伊德说,有的人想要刻意地去压制自己性格中过于激进和残暴的一面,想要做一个大善人。可是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自己性格做斗争耗去了他的大部分精力,使得他无从分身,他所做的善事,恐怕比正常的时候还要少。
童子:弗洛伊德是想让激进、残暴的性格自然流露吗?鼓励大家做恐怖分子?
先生:他的意思是,越是压制,越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让这样的性格自然流露,好好调教,也许要好很多。激进、残暴的本能就像野兽,顺毛捋,更容易听话。
童子:所以什么爱、什么希望、什么努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本的冲动、性格是什么样的。
先生:每个人对自己的根本冲动要有深刻了解。
童子:可叔本华说,被冲动推着走,不断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目标没实现,是痛苦,目标实现了,还是痛苦。
先生:这是尼采深恶痛绝的说法,彻底否定了生命冲动的活力。叔本华认定,既然追逐目标都有痛苦,干脆无视冲动,好像“无欲则刚”,达到心灵的宁静。
童子:叔本华也成了说教者,不是教人追求真善美。但依然是告诉别人,只要怎么做,就能幸福。
先生:在尼采看来,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如何做才幸福。必须倾听内心最根本冲动的声音来行动。
童子:这可能变成别人眼中的异类。
先生:异类不可怕,如果刻意控制自己不成为异类,也许成为更扎眼的异类。
童子:异类要比普普通通的人多出不少苦恼。越是异类,越有个性,追逐的东西越多,失望的次数越多。
先生:普通人害怕苦恼,否定生命冲动,等于自我阉割,因噎废食。被根本冲动推动的异类,不在乎苦乐,失望、苦恼、狂喜,都可以有。
童子:他们与外界打交道,会有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但不被情绪过分影响?
先生:人生不是为了追求快乐或躲避痛苦,而是尽量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偏执的人,做事情有时候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当然不受欢迎,他们自己也痛苦,但死不悔改。
童子:是不是因为偏执的快乐大于不受欢迎的痛苦呢?
先生:如果认为一个人喜欢如何行事一定很快乐,那是对喜欢的误解。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