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武汉大学学生“磊磊学长”在网上发了一通感慨,引来高晓松关注并特意写了一封公开信,摆事实、讲道理,希望给这位学生一些启示。

“磊磊学长”感慨了什么呢?他把自己的命运和父母辈以及90后相比之后,倍感失落。父母辈工作包分配,90后赶上互联网大潮,不太愁没有工作。他们这些应届毕业生却不幸地赶上了新冠疫情和经济衰退,就业机会急剧减少。

包分配的父母辈,是比较精贵的大学生,200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到百万,现在是800多万,也就是说,现在大学生的八分之七在当时是念不到大学的,“磊磊学长”应该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很有可能考不上大学,找工作的难度不会低于现在。

至于互联网大潮,的确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局长韩夏说,2008年互联网从业人员达到了55.7万,带动间接就业人口超过千万。90后找工作赶上了历史机遇,运气很好。现在由于新冠疫情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经济的确不太景气,这是宏观的景象,但对于单独的个体,应该做的是不放过眼前每一个工作机会,而不是在不断哀叹经济衰退中蹉跎岁月。大学生年轻,考虑问题总是太宏观抽象,对社会现实了解太粗略,这也情有可原。

“磊磊学长”对未来前途的理解也非常抽象狭隘,大学毕业不是进国企抱铁饭碗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就是去北上广打工做一辈子外地人。在国企枯燥乏味,在北上广低人一等。不管如何选择,心里都不舒服。他总是看到事情的消极面。首先,并非所有国企领导都会扼杀员工创造力,让他们过一眼望到头的枯燥生活,即使某个国企里遇到脑袋僵化的领导,可以选择离开,去其他国企或者民企、外企看看;其次,去北上广虽然享受不到本地人的权益,但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到很多东西,学有所成之后,回到小一点的城市,日子不会太差;最后,为什么只想到北上广这些超大城市呢?直接去小一点的一线城市,比如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或者二、三线城市,工作节奏和压力会小一点,机会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磊磊学长”虽然迷茫,却知道,作为穷学生,应该多赚钱,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谈理想,因为连苟且都岌岌可危,还有什么心情谈诗与远方呢?他说,如果高晓松处境和他一样艰难,便不会说什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了。高晓松在公开信中恰恰承认了这一点,他说诗与远方是每个人心中一块只能种花不长粮食的自留地。也就是说,诗与远方只是心中的一份美好,没什么实用价值。那么身处逆境的人们是否还有必要去心怀这份美好呢?高晓松没有详细说。在我们看来,有时候正因为心怀美好才愿意经受逆境。著名翻译家钱春绮先生宁愿放弃医生这个职业而专职做翻译,生活清苦,如果没有诗与远方的动力,根本坚持不下来。当然,这里的诗与远方是指一种理想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到处旅游拍照炫耀。

高晓松间接否定诗与远方的价值之后,又给了“磊磊学长”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进大企业、小企业或者创业,都是可选项,大学生有大把光阴去尝试不同的选择。不过,他笔锋一转,提到自己的经历,曾经进小公司打工,后来是一系列的创业,都不成功,他觉得当个体户不踏实,终于在45岁成功进入阿里巴巴当高管,这才踏实。这无意中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似乎只有在大企业当高管才踏实,那么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员工,都踏实不起来了。“磊磊学长”因此可能更加焦虑。对于成熟的成年人来说,踏实感主要不是外界环境决定,而是内心决定。应届毕业生不能因为进了不喜欢的小企业便觉得不踏实而无心工作,不管在什么公司只要努力学习、提升技能,总有收获。高晓松如果不是一直提升技能,阿里巴巴也不会要他。我们当然不一定能掌握高晓松所拥有的高技能,也不太有他的好运气,但只要在工作中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我们的生活满足感不一定低于他,虽然我们可能不是什么高管,只是一名普通员工。

 

 

 

话题:



0

推荐

文庆

文庆

7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挑刺砖家——专挑专家的刺 E-mail:wqphil@126.com 微信公众号:zhuanyetiaoc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