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余秋雨与易中天两位先生搞过网络骂战,读二人的文章,易老师显得正直,虽然不够深入,余老师就不太好说了,他一篇《学会蔑视》的文章,明明可以结合历史人物,写出历史纵深感,到他这里,掺入太多个人情感,像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有点小家子气。下面是具体点评。

恶言脏语是不可忍受的。问题是:谁让你忍受了?

(常识感缺失。这句话说得好轻率,面对污言秽语,想不忍受就能不忍受吗?孔子说,六十耳顺。年纪一大把,心态才能好一点。而且,年纪轻轻就做到耳顺,什么都看开,那不是境界,而是麻木不仁。)

喊着你的名字并不是一定要让你忍受,就像集市间的小贩拉住了你的衣袖,你可以抽袖而走,快步离去。

骂我们的人不一定是陌生的小贩,更多是熟悉的亲友、上司、同事,面对熟悉的人,抽袖而走很不礼貌。

冲着你的脸面也并不是一定要让你忍受,就像排污口喷出一股异味,你不必停下脚步来细细品尝。

常识感缺失。把别人的污言秽语比喻成排污口喷出异味有点过了。别人的骂声再难听,也是一种沟通。余老师如此刻薄的比喻,是拒绝沟通。

世上总有垃圾。对垃圾,我们可以处理,不想消受。

常识感缺失。骂人的人也是人,不是垃圾,比如现在网上留言辱骂,有些非常偏激,骂人时不是分辨是非,而是恶意猜测动机。即使如此,把这些偏激之人视为垃圾,也是一种偏激。网上辱骂如此盛行,不是个人的错,可以思考一下根源。不远的过去,大家想象着地球村的时候,网民的素质不会高到哪里,但随意辱骂要少得多。为什么?

千万不要与他们辩论。原因是,辩题是他们出的,陷阱是他们挖的,又不存在真正的裁判。 

常识感缺失。曾经知识分子幻想着建立社会共识,现在不少人呆在信息茧房,好安逸。不同茧房里的人互相对话,等于鸡同鸭讲。余老师说不要辩,有些道理,理不是越辩越明。不要辩论,但要倾听,我们现在不认可的想法,以后不一定不认可,听的想法多了,也许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自己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面对恶言脏语,余老师强调不要辩论,问题是,为什么要辩论呢?辩论就是要胜过对方。不讲胜败的沟通不是更好吗? 

这就像,硬被拉到他们家的后院,去进行一场“篮球赛”。许多善良的人,总是在别人家的后院,一次次败下阵来。

抱着战胜对方的目的去沟通,才会觉得败下阵了。很多时候,沟通失败的人,也许善良,但更是傻乎乎。

当负面声浪围绕四周时,立即回想自己有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就应该明白,这是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肯定自己以全新生态构成了对众人的挑战,肯定自己生命的超前和优越。

常识感缺失。自己认为没做错什么,不一定没做错,否则就没有“固执”二字,更没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做人难就难在,分不清什么时候是有主见什么时候是固执。只有回首往事的时候,大致能分一分,但为时已晚。当别人都认为我们错了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坚持己见,但没必要像余老师说的那样,肯定自己生命的优越。生命如此渺小,优越什么呢?坚持己见,随时反思,尽可能不要被自己带到沟里去。

对肯定,有什么可以声辩的呢?谦虚地领受吧,把骄傲藏在心底。全部表情是:微笑着,又像是没笑。

肯定自己的选择,有什么好骄傲的呢?而且,笑就笑,不笑就不笑,何必“微笑着,又像是没笑”呢?连笑都不能畅快吗?)

中国有幸,终于到了这个时代,谁也可以不去理会那些拦路诘问者。他们说你背上有疤,你难道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当众脱衣服给他们看吗?

无常识。别人认为我们有过错,难道不是他们提供有过错的证据吗?为什么需要我们提供无过错的证据呢?

须知,当众脱衣的举动,比背上有疤更其严重,因为这妨碍了他人,有违于公德。 

常识感缺失。有人举报《环球时报》胡总编乱搞男女关系,胡总编也出来解释了几句,自证清白,这有违什么公德呢?当然,不管是举报还是自证清白,都不算数,应以第三方客观调查为准。

而那些诘问者,看了你脱上衣,还会看上你的裤子……

常识感缺失。余老师的意思是,越是回应乌七八糟的诽谤,诽谤者越来劲,越会得寸进尺,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他有感而发。他是名噪一时的“散文大家”,后来被各种嫌弃,被嫌弃的理由五花八门,他也许觉得,回应这些理由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问题是,他既想要名声带来的好处,又不太注意自己公开行为的公关效果,以致于被误解甚至被责难。他似乎不太理解,保持名声是门技术活。

还好,中国有幸,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蔑视是一把无声的扫帚,使大地干净了许多。让我们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学会蔑视。

余老师始终未能赢回大家的好感,除了才华、学识问题,也许“懂得蔑视”也是个原因。总觉得别人的误解、责难不值一提,可能丧失掉不少自我完善的机会。

 

 

 

附评分结果:

 

 

话题:



0

推荐

文庆

文庆

7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挑刺砖家——专挑专家的刺 E-mail:wqphil@126.com 微信公众号:zhuanyetiaoc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