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刘擎老师参加“奇葩说”之后,大火,他一口气出了三本书,现在我们便来点评他一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开放的象牙塔》的片段。不看名声,尽量客观点评。

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个人或团体只要具备某种“稀缺性”的专长知识,就可能成为潜在的生产者和传授者,进入知识市场。在鱼龙混杂的知识生产者中,具有学院体制认可的资质(学历、研究成就和教学经验等)可能有助于提升其市场价值,但不再是决定性的。“销售业绩决定成败”的市场逻辑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法律措施能够制约一些严重的假冒伪劣者,但绝大多数水平低劣的知识产品只能依靠市场竞争来淘汰。由此,市场不只提供了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还建立了一种评判知识产品优劣的标准,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另类标准。“潘多拉的匣子”被打开了,其中蕴含的风险确实令人关切。

点评:平庸。众所周知的事情,尽量一两句话带过,这里却用了281个字。

我们知道,商品属性只是知识的多种属性之一,而且并不是其界定性的特征。知识的价值也无法等同于其市场需求价值。知识市场的消费需求很难清晰体现知识的内在价值(探索和发现真理),甚至难以全面反映其功用价值。因为人的购买欲望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也会受到广告等行销手段的操纵。在市场竞争中,天文学未必能战胜占星术,严肃的心理学或人生哲学很可能败给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有时我们甚至难以辨别淘宝网上购买的商品对我们的真正用处,更何况知识这种(兼具认知、精神和伦理意义的)特殊产品,其功用价值的恰当评价依赖于更具反思性的判断。显然,新兴的知识市场无法避免“劣胜优汰”的风险,这对知识场域的自主性构成了明确而严峻的挑战。 

点评:逻辑问题。淘宝上冲动购物的人,不一定不知道知识产品的价值。一位水平不错的学者也可能是重度网购患者。知识上的理性反思能力不一定能用在购物上。网购很大程度是为了某种乐趣,被网上诱人商品刺激的乐趣、占了价格便宜的乐趣,等待快递的乐趣,拆快递的乐趣,这些乐趣与商品的真正价值无关。理性思维虽然知道某些商品没什么价值,但在这些乐趣面前毫无招架之功。在淘宝上冷静的人,非常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但在购买线上知识产品的时候,可能无法冷静,倾向于购买一些浅薄的产品,比如心灵鸡汤、爽文、知识速成类等等。这些产品让人觉得有一种虚幻的价值,自以为知道了成功的秘诀、体会到优越感或者学得真知识。一个人在学习中越是体验到畅通无阻的乐趣,越是毫无所得。

大部分人在工作之后都不太愿意艰苦学习了,所以知识产品的劣币驱逐良币,不可避免。当然,有些积极向上的人工作后努力考这个证那个证,在专业上似乎理性反思能力很强,在单位是优秀的领导,可对于那些兼具认知、精神和伦理意义的知识产品,毫无辨别能力,依然喜欢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中国科学家的理性反思能力不能说不强,可是他们很少敢像爱因斯坦那样纵谈政治经济文化,因为他们对这些领域没有足够的常识,理性思维能力没有用武之地,一旦发表意见,定会贻笑大方。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彻底封杀知识市场,让知识完全掌控在象牙塔的垄断之中,这似乎是一个选项,但在新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具有可行性,而且将损失知识市场的正面功能和积极意义。学院体制的知识生产和传授本身具有过度精英主义和学科规训的保守性,需要接受反映时代变迁的外部力量的激发而保持变革的活力。具有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只是在1996年才创建了商学院,这就是一个例子。至今仍然有人将商学院视为牛津大学的“堕落”,但如同历史上“经院哲学”的没落一样,这种指责更像是学院保守派在“象征资本”竞争中的挫败与焦虑的征兆,以捍卫知识自主性的名义来守护自身的文化资本,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点评:逻辑问题。让知识完全掌控在象牙塔的垄断之中,与牛津大学创立商学院有什么矛盾吗?商学院也可以专心研究学术,与当今知识市场的知识庸俗化没多少关系。而且,建议彻底封杀知识市场,这样明显不可行的建议需要提出来吗?需要讨论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应对方式,似是而非,才能给人启示。

如果传统教育体制的垄断终将结束,那么我们需要一个更开放的象牙塔。这意味着学院体制将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将此转化为自身变革的动力,这也要求一部分心怀伦理与社会关怀、学术训练良好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进入并改良新兴的知识市场。改良并不是天方夜谭,这实际上是在艺术市场(音乐、美术和电影)中已经发生很久的故事,有许多经验教训可资汲取。如何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学会何处需要坚持、何处可以变通,如何让讲述变得更为明晰透彻并具有吸引力……以更为“用户友善”的方式传播知识的精髓,对于教师绝非易事,需要一种新的学习和磨砺。但只有当知识事业以更有效的方式介入市场,才有可能将知识场域的自主原则渗透扩展到市场内部,建立“销售业绩”之外的信誉和评价标准,从而建立一个制约盈利垄断一切的多样化的良性市场。我认为,这是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时代的伦理责任之一。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介入是最好的坚守”。

点评:平庸,大学教师走出象牙塔这个建议,太过轻飘飘。

刘老师自己在网络平台上讲授思想史,因此还出了一本《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广受读者欢迎,他应该算是“心怀伦理与社会关怀、学术训练良好的教师”,勇敢走出象牙塔,并取得相当的成功。他认为,应该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学会何处需要坚持、何处可以变通,如何让讲述变得更为明晰透彻并具有吸引力,以更为“用户友善”的方式传播知识的精髓。可以说,他似乎做到了这一点,参与“奇葩说”的哲学学者不只他一个,但他最出名。

但他是不是传播了知识的精髓?陈嘉映老师点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时说,“本书并不着意阐明思想家们怎样通过错综复杂的理论体系呈现其基本主张,而是把这些主张联系到我们平常关心的问题来加以解说,所以,我们读着不费力,却增加不少新知。不消说,这种相对轻松的阅读不能代替对文本和问题本身的钻研”。陈老师说得很含蓄,阅读太轻松了,一定得不到精髓,要想获得哲学家的思想精髓,必须刻苦钻研哲学原著与问题本身。

大学教师走出象牙塔有很多问题。走出象牙塔不被大学领导鼓励,领导需要学术成绩;走出象牙塔成名的概率很低,成名的学术明星寥寥无几,不成名就没有物质激励;搞学术研究的一般不太会深入浅出地谈问题,过分勉强自己只会浪费掉学术研究的时间;学者就算学会了通俗而不庸俗,可能的结果却是,习惯了通俗而回不到深刻了。即使学者既能通俗又能深刻,在象牙塔内外都混得风生水起,但世俗的名声会让学者不胜其烦,严重影响真正的学术研究,这对学者是好事还是坏事?刘老师提出一个建议,没有错,但应该把建议的可能后果都讨论清楚。

 

 

附评分结果:

 

 

话题:



0

推荐

文庆

文庆

7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挑刺砖家——专挑专家的刺 E-mail:wqphil@126.com 微信公众号:zhuanyetiaoci

文章